武汉自考网上报名
分享到:
时间:2017-11-15来源:

武汉自考网

www.027zikao.com

自考网上报名入口 被查看: 133次
第四章 一、单项选择题 1.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( B ) A、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、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C、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 D、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2.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

第四章

一、单项选择题

1.辩证法所要回的是( B )

A、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

B、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

C、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

D、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

2.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( C )

A、量变和质变的观点

B、辩证否定的观点

C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

D、对立统一的观点

3.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( B )

A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。

B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。

C、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。

D、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。

4.唯物辩证法认为,主观辩证法是( B )

A、头脑中自生的

B、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

C、“绝对观念”固有的

D、从书本上学来的

5.久旱缺雨时,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;雨涝成灾时,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。这说明( B )

A、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、无条件的。

B、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、具体的。

C、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、绝对的。

D、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。

6.“只见树木,不见森林;只见局部,不见整体”这是( D )

A、唯物辩证法观点

B、唯心主义观点

C、唯心辩证法观点

D、形而上学观点

7.“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”这句话体现了( B )

A、形而上学片面的、孤立的观点

B、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

C、唯心主义的观点

D、诡辩论的观点

8.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( D )

A、先有联系、后有运动

B、先有运动、后有联系

C、运动构成联系

D、联系构成运动

9.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( A )

A、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。

B、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。

C、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。

D、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。

10.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( D )

A、事物数量的增加。

B、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。

C、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。

D、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。

11.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( B )

A、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。

B、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、有强大生命力。

C、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。

D、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。

12.“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,而是过程的集合体。”这句话是一种( A )

A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

B、唯心主义的观点

C、形而上学的观点

D、相对主义的观点

13.规律是( A )

A、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、本质的必然的联系。

B、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、偶然的间接的联系。

C、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、表面的可能性联系。

D、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、形式的非本质联系。

14.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( B )

A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。

B、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。

C、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。

D、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。

15.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( B )

A、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

B、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

C、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

D、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

16.质和事物的存在是( C )

A、相互对立的

B、相互包含的

C、直接同一的

D、相互转化的

17.事物的质是指( C )

A、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。

B、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。

C、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。

D、事物的规模、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。

18.区分同质事物的差别依据是( D )

A、事物的度

B、事物质的规定性

C、事物量的规定性

D、事物的特殊矛盾

19.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( C )

A、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,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。

B、事物的质是单一的,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。

C、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,量与事物的存在是不直接同一的。

D、事物的质是不变的,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。

20.面对消极****的东西,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,做到见微知著,防微杜渐。因为( A )

A、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。

B、原因必然引起结果。

C、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。

D、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。

21.在实际工作中,要注意掌握分寸,防止“过”或“不及”,其关键在于( D )

A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

B、确定事物的质

C、认识事物的量

D、把握事物的度

22.在生活和工作中,凡事要掌握分寸,坚持适度原则,防止“过”和“不及”。这在哲学上符合( B )

A、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。

B、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。

C、“两点论”和“重点论”相统一的原理。

D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。

23.事物的质变是指( D )

A、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。

B、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。

C、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。

D、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。

24.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( D )

A、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。

B、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。

C、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。

D、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。

25.量变的复杂性是指( B )

A、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。

B、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。

C、质变中有量的扩张。

D、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。

26.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( D )

A、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。

B、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。

C、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。

D、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。

27.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( B )

A、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。

B、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。

C、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。

D、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。

28.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( C )

A、对立统一规律

B、质量互变规律

C、否定之否定规律

D、联系和发展规律

29.“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,在一定意义上,肯定就是否定。”这是一种( B )

A、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

B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

C、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

D、形而上学的观点

30.庄子说:“是亦彼也,彼亦是也。”这是一种( D )

A、唯物主义观点

B、唯心主义观点

C、形而上学观点

D、相对主义观点

31.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( D )

A、事物的积极方面

B、事物的消极方面尽

C、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

D、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

32.作为辩证的否定的“扬弃”是( C )

A、既保留又继承

B、彻底抛弃

C、既克服又保留

D、矛盾的调和

33.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,因为辩证的否定( C )

A、把旧事物完全抛弃

B、使旧事物发生量变。。

C、是新事物产生、旧事物灭亡。

D、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。

34.否定之否定规律( A )

A、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。

B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。

C、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。

D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。

35.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( D )

A、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。

B、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。

C、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。

D、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。

36.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( B )

A、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。

B、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。

C、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。

D、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。

37.循环论的错误在于( C )

A、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,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。

B、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,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。

C、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,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。

D、只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,没有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。

38.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( D )

A、视为精华全部继承。

B、视为糟粕全部抛弃。

C、应保留一半,抛弃一半。

D、批判继承,推陈出新。

39.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( A )

A、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。

B、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。

C、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。

D、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。

40.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( A )

A、对立统一规律

B、质量互变规律

C、否定之否定规律

D、联系和发展法的规律

41.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( B )

A、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。

B、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。

C、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。

D、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。

42.矛盾的基本属性是( D )

A、普遍性和特殊性

B、绝对性和相对性

C、变动性和稳定性

D、斗争性和同一性

43.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,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( B )

A、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的关系。

B、相互对立和相互统一的关系。

C、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。

D、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。

44.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,它的含义是( D )

A、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。

B、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。

C、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。

D、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、相互排斥的性质。

45.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、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政策是( C )

A、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,又坚持改革。

B、既坚持物质文明,又坚持精神文明。

C、既坚持独立自主、自力更生,又坚持对外开放。

D、既抓经济建设,又抓阶级斗争。

46.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,坚持独立自主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。它的理论依据是( D )

A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。

B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。

C、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。

D、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。

47.矛盾问题的精髓是( A )

A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。

B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。

C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。

D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。

48.在我国战国时期,公孙龙提出“白马非马”。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( D )

A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。

B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。

C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。

D、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。

49.在矛盾体系中,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( C )

A、普遍矛盾

B、内部矛盾

C、主要矛盾

D、次要矛盾

50.对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,有的人只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,看不到取得的巨大成就;有的人只看到取得的巨大成就,看不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。这两种看问题的方法都是( C )

A、重点论

B、均衡论

C、一点论

D、两点论

51.“任何个别(无论怎样)都是一般”。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( D )

A、特殊性就是普遍性。

B、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。

C、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。

D、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。

52.在唯物辩证法看来,水果同苹果、梨、香蕉、桔子等的关系是( A )

A、共性和个性的关系

B、整体和部分的关系

C、本质和现象的关系

D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

53.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,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,走自己的路。这体现了( B )

A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的统一。

B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。

C、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。

D、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。

54.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( D )

A、事物是客观存在的

B、事物是普遍联系的

C、事物是运动发展的

D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

55.“是就是是,不是就是不是,除此之外都是鬼话。”这是一种( A )

A、形而上学的观点

B、相对主义的观点

C、唯心主义的观点

D、辩证法的观点

56.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( D )

A、高于唯物辩证法

B、抛弃了唯物辩证法

C、代替了唯物辩证法

D、丰富了唯物辩证法

57.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( D )

A、真象是客观的,假象是主观的。

B、真象表现本质,假象不表现本质。

C、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,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。

D、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,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。

58.假象是指( B )

A、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。

B、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。

C、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。

D、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。

59.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( D )

A、必然联系

B、偶然联系

C、因果联系

D、非因果联系

60.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,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,反过来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。从因果关系来看,这属于( D )

A、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区别。

B、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依存。

C、原因和结果的相互渗透。

D、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。

61.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( B )

A、不起任何作用。

B、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。

C、有时起作用,有时不起作用。

D、起决定性作用。

62.“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,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。”这是一种( C )

A、历史宿命论的观点。

B、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。

C、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。

D、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。

63.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。这说明( A )

A、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。

B、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。

C、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。

D、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。

64.有的哲学家说,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,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。这是一种( B )

A、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。

B、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。

C、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。

D、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。

65.有的分子生物学家指出,生物进化的根基是“盲目的纯粹偶然性”。从哲学上看,这是一种( A )

A、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。

B、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。

C、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。

D、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。

66.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( D )

A、特殊现象

B、偶然现象

C、暂时现象

D、普遍现象

67.现实性范畴是指( A )

A、现实存在的、合乎必然性的客观实在。

B、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。

C、某些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。

D、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的总和。

68.“或然率”是指( B )

A、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。

B、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。

C、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。

D、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。

69.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,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,在目前不能实现的,属于( D )

A、不可能性

B、微小的可能性

C、现实的可能性

D、抽象的可能性

70.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、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、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,称之为( D )

A、偶然性

B、必然性

C、现实性

D、可能性

71.农民在播种前估计种子发芽率,属于( C )

A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。

B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。

C、区分可能性的大小。

D、区分可能性和现实性。

72.我国制定2010年远景规划的根据是( D )

A、现实的可能性

B、好的可能性

C、抽象的可能性

D、现实性

二、多项选择题

1.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( ABCD )

A、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。

B、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。

C、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。

D、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。

E、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要爆发战争。

2.手从身体上割下来,名可叫做手,实已不是手了。这句话体现了( BD )

A、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。

B、部分与整体是联系在一起的。

C、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。

D、部分离开整体就失去原来的意义。

E、部分反作用于整体。

3.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,这是由于( CDE )

A、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。

B、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没有的新形式。。

C、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。

D、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。

E、新事物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。

4.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错误观点是( ABC )

A、根据它时间上出现的先后。

B、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。

C、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。

D、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
E、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。

5.在社会历史发展中,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,这是由于( ABC )

A、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规律,有强大的生命力。

B、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。

C、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。

D、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。

E、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没有的新特点。

6.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( CDE )

A、世界是物质的

B、世界是可以认识的

C、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

D、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

E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

7.规律具有如下特点( ABCE )

A、客观性

B、稳定性

C、普遍性

D、随意性

E、重复性

8.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联系是( ABC )

A、内部联系

B、本质联系

C、必然联系

D、直接联系

E、主要联系

9.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有( ABC )

A、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。

B、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。

C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。

D、阶级斗争规律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。

E、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。

10.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在于( BCE )

A、它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和认识事物质的前提。

B、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,和精确化。

C、它对事物做出数量分析,使人们做到胸中有数。

D、它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。

E、它能把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。

网上报名登记
毕业学校:
升学类型:
姓名:
性别:
身份证号码:
目前身份:
联系电话:
联系QQ:
报考学校:
报考专业:
时间:
验证码:

备注:
武汉自考网官方公众微信号
武汉自考网微信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武汉自考网上报名
自考成绩查询
湖北自考助学


友情链接1:

友情链接 + 申请加入友链
  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
  • 武汉工程大学自考本
  • 湖北成人高考网
  • 湖北专升本网
  • Copyright © 2008-2022 www.027zikao.com. 武汉自考网(武汉博宇教育咨询有限公司) 版权所有

    自考网全国统一报名服务电话:027-86985675 / 13367269865 咨询QQ: 2938668013 邮箱:2938668013@qq.com

    全天24小时服务(周六、周日及节假日不休息)

    武汉自考网提供武汉自考、湖北自考、武汉自考办、湖北自考办、湖北专升本、武汉专升本、自考专套本、武汉自考专本套读等湖北自考自考在线报名平台

   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自考办咨询电话:省考办 027-68880351/0352/0353 武汉市招考办:027-85658321

    不良信息举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网络报警 网站安全检测 可信网站备案



    Copyright © 2002-2022 www.027zikao.com 武汉自考网 版权所有

    鄂ICP备15023303号-5

    027-86985675
  • 专升本:
  • 成教:
  • 网教:
  • 自考:
  •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1317号